边疆党旗红丨 “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守护好祖国边关

  营员风采     |      2024-08-30 07:49

  中国网呼伦贝尔8月28日讯(记者 吴佳潼)初秋的呼伦贝尔草原,阳光洒在起伏的草地上,每一片草尖上仿佛闪烁着光芒,成为了大自然的调色盘。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中蒙界湖贝尔湖西北岸500米处,有一座院落里飘扬着国旗,并排坐落着三座蒙古包,蒙古包前的党旗迎风飘扬,还有一座高耸的蒙古包哨所,这里便是员、“北疆红色堡垒户”、牧民护边员图门的家。

  图门艺术家朋友为其制作的假山作品,假山上印刻着图门家三代人的护边情结。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从图门爷爷那代开始,图门家就扎根、守护在这里,三代牧民护边员用心、用情守护着由8块界碑连成、长达60多公里的边境管段,累计巡边10余万公里,接力守护着祖国的边关。

  1939年,诺门罕战役爆发,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毅然加入到当地抗日武装。战役结束后,一起参战的牧民给图门父亲希日胡带回一个悲伤的消息:“你阿爸在战斗中牺牲了……”爷爷临行前的嘱托,“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从此成为图门一家的家训。图门的父母也从正值年华便开始了艰苦的守边生活。

  1988年,时年18岁的图门应征入伍,圆了自己的军旅梦。上世纪90年代,父亲希日胡意外摔断肋骨,但语言不通、地域偏远等困难让就医变得艰难,这时候图门意识到,牧民们需要他。当兵时,图门学会了普通话,在沟通和交流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对于偏远边疆的牧民们生活、生产来说都十分重要,而当时,因为表现优异,部队也为图门提供了“铁饭碗”。

  一面是安稳的工作,一面是边疆的发展、牧民的需要,选择间,图门想起了父亲的话“如果有好的发展,我不拦着。但是爷爷留下的家训,应该传承下去。”于是,图门选择了退伍,毅然回到草原,接过年迈父母的护边“接力棒”,选择当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成为了家中第三代“护边员”。1990年2月,图门成为一名员,2011年当选贝尔苏木牧民哨兵,2019年成为001号护边员,北疆红色堡垒户。

  图门77岁母亲(左)开车巡边及图门父母合影(右)。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走进蒙古包,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蒙古族女子开车的照片,“这是我77岁的母亲,母亲年纪大了不方便骑马了,就开着车巡边。母亲说,骑不了马没事,我开着车也一样要巡边。”图门说,母亲的精神激励着他,让他更加坚定守边卫国的决心。

  骑上骆驼、骑上马儿,或者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上巡逻,是图门和同是党员的妻子索丽的日常,已经融入进他们的生活,“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很平常的事情,一年365天每天都要做。” 有一次,蒙古国的11头牛出边境时正好遇到巡逻的图门,他赶紧联系当地边防连队,把11头牛一头不少地送回蒙古国。还有一次,图门在日常巡边过程中,见到一个陌生面孔在边境线徘徊,便上报给边境派出所,经核查,此人为偷渡者并对其进行了逮捕,图门的敏锐发现、及时上报维护了边境线上的安全稳定。

  图门(第一位)与边防派出所警察、边防部队展示民合力巡边。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作为“红色堡垒户”,图门积极带动周边牧民守卫祖国边境线,“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护边员都是在岗的哨兵。”在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门也发挥着党员先锋作用,他带领辐射牧户学习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还竭尽全力为牧民们服务。有一次,图门夫妇得知莫能塔拉嘎查牧民毕力棍的515只羊丢失的事情后,夫妇俩半夜到边境线附近四处找,终于找到了即将越过边境的羊群,俩人赶紧联系丢羊的户主,并将515只羊安全送到家。

  护边多年,图门先后荣获自治区“百佳十星级文明户”、自治区“十大优秀护边员”、自治区“最美退役军人”、呼伦贝尔市“模范退役军人”、新右旗“优秀员”等多项殊荣。这是图门家中的荣誉墙。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图门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研究生在读,小儿子大学本科在读,谈及下一代是否回来继续守边,图门笑着说:“回不回来看孩子们自己,我不干涉。但我一直教导他们,一定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多增长能力,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他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为国家建设出力。

  登上自己建造的蒙古包哨所,图门与妻子瞭望边境线情况。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边,这是爸爸和爷爷对我的嘱托。这辈子我只想把它做好!”图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