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事件,让人们将目光和思考聚焦于当下流行的暑期游学的安全问题。旅行社的资质、游学市场的准入和监管,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都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但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少被提及,那就是夏令营这极具文化特色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主题活动,在被成功引入国内多年之后,距其初衷是否已背离很远?当夏令营从一个基于文化意义和文化魅力的活动逐渐“退化”为一个消费高昂、诚信危机、安全隐患成为关键词的牟利项目,很多人不禁痛心:花样夏令营,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赴美夏令营21天4万元,名校考察却成“穿校一游”;高价夏令营中小学生成主力,低龄化与贵族化惹争议……近年来,对于一些名不副实的夏令营的质疑屡见报端,种种批评和呼吁发人深省,到底什么才是“营地文化”的本原和真谛?
谈及“营地文化”的本原,还需要弄清夏令营的“前世今生”。追根溯源,近代露营发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一群教育界人士为了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而发起的,由于这项活动既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又能使参与者体会到人与自然亲近的种种乐趣,所以很快广泛流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营地文化”传入欧洲,便很快在欧洲风生水起,并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内涵。随后,在欧美国家,营地活动变得越来越普及,一些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运作。
对于我国来说,从营地文化的传入到引发关注,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营地文化逐步传入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项目。
直到1992年,中日两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联合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营地文化才真正引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华夏大地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讨论,引起中国人对下一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从那次夏令营之后,公众开始对夏令营的文化内涵有了逐步深化的认识与思考。
其实,从夏令营发端之初,其文化的意义和魅力就是最大的吸引人之处,而这里的文化内涵所强调的,绝不是简单地游历或者体验,不是简单地开阔视野、获取知识,而是一种融合了交往、合作、开拓、磨砺,对参与者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生存能力均有所裨益的综合性活动,强调的是通过最少的外界帮助,让参与者获得最强烈的主体感受与主观经验,旨在潜移默化之间,给予参与者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
但遗憾的是,随着营地文化在我国的普及,夏令营逐渐披上了“功利”的外衣,甚至很多机构,为了逐利,将营地活动的文化色彩当成了牟利的工具。
记者通过几次暗访,深入了解了目前国内市场夏令营产品的分类、费用、服务内容等。登陆各大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网页,费用高是第一观感。国内随便一个夏令营项目都是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只要是与走出国门挂上钩,费用动辄就两三万,四五万,一些旅行社或者培训机构打着“英才”营地的招牌,费用甚至可以要到七八万、十几万,而且还有逐年走高的趋势,这与国外一些地方,夏令营已经逐渐免费、成为公益项目的趋势大相径庭。
名目繁多是第二观感。放眼望去,军事夏令营、足球夏令营、野外生存夏令营、减肥夏令营、英语夏令营、科技夏令营、领袖精英夏令营是最为普通的,还有一些打着“总裁营”、“大师班”、“精英培训营”等“高端噱头”的项目,比如以“高端淑女进修”为名目的夏令营活动,其宣传材料竟然提到“为未来的服务”,不仅活动费用高到令人咋舌,活动内容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如此夏令营是否符合营地文化的本质?记者了解到,在某培训机构国外名校修学营的活动目录上,有关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诸如这样的内容:“上午乘车前往著名的名牌商品工厂店,在这里您可以用比中国至少便宜1/3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名牌商品,价廉物美,保证您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午餐发放餐费给同学,你可自行购买麦当劳、肯德基,感受美国本土快餐品牌的美味。晚餐后会入住豪华四星酒店安排休息……”
还有国内某知名营地曾经打出这样的推广口号:“建立身份感、地位感和尊属感。让孩子尽早拥有自己的社交圈,父母们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交往,拓展自己的社会范围。”可以想象的,该营地“门槛”极高,不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无法参加营地的活动。而该营地的设置也非常有趣,给孩子们进行素质拓展与训练的地域相对有限,给父母们留出来的社交功能区域却十分充裕。孩子在营地内社交,家长们在营地外社交、攀关系、论生意。
这情景同国外一些成熟的、健康的夏令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者了解到,在国外的一些夏令营,很多高中生、大学生主动申请,甚至不惜缴费,到夏令营担当志愿者,他们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去照顾营地内比他们年龄小的孩子,以为他人服务为荣耀。在营地内,孩子们无论年龄大小,都自食其力,不搞特殊、不搞攀比,长幼有序,每个人都愿意主动分享与帮助。在夏令营里,志愿者们会主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营员们学会感恩,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旨在锻炼孩子意志品质的“吃苦夏令营”,通过让孩子们体验农村生活、海岛生活、军营生活或走访偏僻山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贫苦”的生活环境,考验生存能力。但遗憾的是,往往这样的夏令营旁边,会有一个更大型的家长集中营,家长们隔三差五地探望孩子,将孩子接出来“改善”生活。夏令营活动的主办者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有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夏令营的一些乱象,其实是社会大风气在夏令营这个载体上的呈现。如果全社会都缺乏一种吃苦、坚韧、乐于奉献、主动帮助别人的精神,那么,夏令营内也一定会如此。还有一些夏令营活动的主办者直言,营造健康积极的夏令营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家长的满意则更为重要,毕竟,家长才是交钱的“上帝”。
一方面是社会风气在夏令营活动中的折射,一方面是商家逐利的本性,文化和教育被某些机构当成了夏令营牟利的工具,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艾斯纳担任迪斯尼总裁20多年,他曾经力挽狂澜,使迪斯尼的市场价值从30亿美元激增到700亿美元。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源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读书经历,但在艾斯纳眼里的主要教育却是儿时参加的夏令营。参加这个神奇的夏令营是艾斯纳家族祖祖辈辈都必经的人生仪式。艾斯纳作为营员和工作人员在凯威汀夏令营度过了9个夏天,他说:“童年经历铸就了我克服困难的利器,也打造了摆渡人生的桨橹,而夏令营本身就是一种利器,它的丰富内涵让我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悟出更深的道理。”
美国国家夏令营联盟统计,2005年夏天,约有600万美国孩子奔赴到全国各地的上万个营地,在美国至少有24000多个专业夏令营可供青少年选择。据美国夏令营协会的调查显示,现在每年大约有一亿青少年参加各种形式的夏令营。一个多世纪的夏令营历史表明,世界各国对夏令营的性质与内容形成了共识,都认为这是将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活动。
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强调,“从美国的经验到中国的探索,或许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不论把夏令营定位于一种教育还是一种产业,最终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水平,即教育的效果。换句话说,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教育也是一切夏令营最本质的特征。”
为此,有专家建议,夏令营活动应当成为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不论是针对什么专业或什么人群的夏令营,在设计和安排各项活动时,都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和权利,并将其引向真善美的方向。尊重、公正、责任、勇敢、参与、和谐应成为夏令营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夏令营不能以赢利为第一目标或主要目标。夏令营的举办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其本质是教育的,必然应坚持育人第一和公益至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