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基本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到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多维推进,再到不断全方位、系统化、常态化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经历了继承延续与曲折前进、拨乱反正与全面展开、系统布局与深层推进三个重要阶段。中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表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要重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强化理论武装贯穿于党史学习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善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把握系统化与制度化的相互统筹。
重视学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学习历史、善于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党史学习与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形成全党全国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从历史角度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历程,对于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及掌握学习与研究党史的方法论,不断增强学习党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基本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性、普遍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特点和办法,结合执政党建设的需要着力在全党全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44条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这为中国执政后全党全国如何正确学习和总结党史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地位的变化使中国面临如何净化党风政风、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觉悟的考验。对此,中国主要通过集中性的整党整风运动加以解决。虽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次集中性的整党整风运动并不是每次都着重提及或强调党史学习的内容,但是党史学习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寓于整党整风运动之中,其特点与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活动类似,即强调党史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1950—1954年的整党整风运动要求“阅读某些指定的文件”的党史学习方式基本上延续延安整风运动的形式,突出整党整风与思想改造、学习党史的统一,内容紧跟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以学习思想和领导人著作为主体,突出党史教育与学习思想相结合,以此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1950年5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标志着党内各级党组织开始进行普遍整风。指示要求:“严格地整顿全党作风,首先是整顿干部作风。此项整风运动的主要方式,是阅读某些指定的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0年冬整风运动基本结束,但是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党的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逐渐暴露。为解决这些问题,1951年3月28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
在整风整党的同时,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其目标是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提高全党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解决部分党员理论水平不高甚至是轻视理论的问题。1951年7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学习“七一”纪念论文的指示》,指示提出:“在建党30周年纪念中,《人民日报》曾连续发表中央各同志的十几篇重要论文,各地党委应即领导全党能阅读的党员和干部在7月份中对这些论文进行一次学习,借以为将来对党史和《选集》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领导干部做报告、讲党史,举办党史展览会、小组学习会、广播会的形式,收效显著,使广大党员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党的组织队伍更加纯洁,党的执政能力明显增强。
针对党内滋长的命令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宣布在1957年开展全党整风。此次整风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采取“开门”形式,既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欢迎党外人士对党和政府、党员干部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然而,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出现许多复杂情况。1957年5月中旬以后,情况愈趋复杂,极少数人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政治经验,对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反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导向也因此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纪念活动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纪念对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现实意义。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不仅是人们回顾、缅怀、研究、探讨以及学习教育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有利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从1950年开始,我国每逢国庆、建党周年均举行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活动展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塑造国家形象。
1951年,中央决定隆重开展纪念中国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同时陆续在党的支部中和劳动群众中进行关于党的历史的宣传。4月1日,、向中央请示关于中国成立30周年纪念办法,其中提到的宣传办法主要包括:“(一)中央书记处书记,各中央局书记,总政治部主任,总工会主席,青年团书记和其他由中央指定的同志都写一篇纪念文字。(二)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由中央宣传部写一篇中国三十周年纪念宣传大纲,编一本供下级党员用的介绍党史的通俗小册子,一本以照片和绘画编成的中国革命画史,和一本由照片编成的毛主席画传。(三)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共同组织一个中国革命史迹展览会”。“(四)宣传内容着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胜利,中国三十年奋斗的伟大、光荣、正确,中国革命的目前形势和团结国际友人,团结全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的必要,整党的必要”。之后,、等同意了这个宣传办法。5月30日,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办法的通知》,指出:“应当将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形成以党为中心的群众运动”。6月21日,各派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发出了《为准备庆祝中国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的联合通知》,“通知全国各地方党派组织和无党派同志们,一致主动地积极地准备和参加庆祝”,“进行关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并向自己所联系的人民群众采用讲演星欧娱乐在线注册、座谈、广播、写文章、出期刊专号、报纸特刊等各种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在建党30周年纪念活动中,党史学习教育从全党向党外乃至社会各界延伸,学习党的历史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自觉行动。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分别于9月、11月在《新建设》《人民湖大》上发表了《怎样学习党史》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他在《怎样学习党史》一文中深刻指出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以体会到党的光荣、正确而伟大。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真正能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在纪念活动中,学习党史的有效载体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著作。195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经审阅、由署名的文章《中国的三十年》,成为全国纪念中国成立30周年的主要学习文件。从7月1日起,《人民日报》陆续发表从1926年以来所写的几十篇重要文献,这就把学习党的历史同学习思想结合了起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全国掀起宣传和学习党史的浪潮,是党在全面执政后对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的继承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明确强调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必修课,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建立教学研究机构,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党史教师队伍,把党史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有力地推动了高教领域对党史的学习与研究。
1949年12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总结报告,指出:“对新区学校安顿以后的主要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党在逐步创立高等教育新秩序的基础上,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有序推进高校党的自身建设。1950—1956年间,党史专业还没有成为高校统一开设的专业,“党史”也没有成为独立课程,只是依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1953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指定人员编写专门的课程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中推进党史教育、建立党史专业的试点高校,于1950年率先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1956年成立历史系,开设苏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两个本科专业,1958年7月,历史系中国革命史专业扩建成立党史系。
1957年后一段时间内,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党史本科专业建设历经曲折,逐渐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学习著作代替系统正规地学习党史的道路,党史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受到削弱。1959年,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新调整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社会主义教育”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首次正式出现“党史”课程名称,全国高校随即陆续开设“党史”课程。但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以下简称“文革”)十年,高校党史教育偏离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和体系,教训十分深刻。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认识和总结党的历史与经验教训,关系着能否顺利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在实现拨乱反正后不断得到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进入常态化的发展时期。
(一)起草与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拨乱反正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内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是当时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和警觉的现象,这就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对“文革”和、思想的议论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一些人受“左”的思想束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另一种倾向是极少数人利用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极端夸大党所犯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和思想。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必将破坏正在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给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为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必须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党在这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拨乱反正既要拨、“”破坏之乱,也要认识和纠正晚年的错误,唯有如此,才能彻底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排除右的干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但这样做,势必涉及如何评价的事业和思想的问题,如果党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党内和人民群众中就会发生严重思想混乱,党就会迷失前进方向。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决议》是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具有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划时代意义。早在1977年4月10日,就在给中央的信中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80年3月19日,在看了《决议》起草小组的提纲后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中第三条是:“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决议(草稿)》修改后的讨论稿在党内较大范围进行了讨论,整个起草工作历时1年半。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决议》。《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做出正确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的历史地位,科学论述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决议》为全党学习党的历史、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供了方法论遵循,成为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依循。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党史研究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决定起草《决议》的同时,中央还决定成立党史研究机构、组建党史研究队伍,有组织地系统研究和宣传党史,这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
早日编辑和出版党史是全党的迫切需要。为此,中央于1980年1月29日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的通知》,决定:“一、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负责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决定对党史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最后审定全书书稿。中央党史委员会由、、、、陈云,、、同志组成。二、在中央党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编审委员会,负责初步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和审定其他工作计划,讨论对党史中的重大问题的看法并向中央党史委员会提出意见,决定党史编辑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问题,初步审定全书书稿。党史编审委员会由、彭真、粟裕、、陆定一、李、程子华、、王鹤寿、安子文、、冯文彬同志组成。三、在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研究室,直接负责党史资料的收集、研究和编写工作。党史研究室的领导成员是:主任,副主任胡绳、华楠、李新、廖盖隆同志。党史研究室附设于中央党校。”
中央党史工作机构的成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文献、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主要领导人著作等党史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和宣传工作。这些丰富的党史研究成果,对党史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决策做出了权威评述和科学总结,为全国尤其是理论界学习和研究党史提供了文献支撑和研究准绳。
同时,一批专业化的党史工作和研究队伍初步形成。1980年5月,“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文选、著作;编辑出版中央文献资料;研究中央主要领导人生平,编写年谱、传记和纪念文册;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文献和宣传资料”。1982年2月,中央决定在中央书记处下设党史工作小组(1988年改为中央党史领导小组),“由、、同志组成;同时增补为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增补冯文彬同志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这样,中央正式形成三级领导党史工作体制,即中央党史委员会、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中央党史工作小组”。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党史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工作,强化了党史研究和宣传力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学习党史的积极性。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史学习和研究工作始终受到中央和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早在1989年3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就曾指出:“要充分认识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搞好党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和历史借鉴作用”。1994年11月,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历史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广大党史工作者担负着以史育人的重大责任”。“党史工作者要积极配合宣传教育等部门,把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史、革命史教育的重任担当起来”。“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把党史工作做好了,把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了,这对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2006年7月,还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2010年6月19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深刻阐述加强党史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出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明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搞好学史纪念活动,深化党史事件和人物研究”;“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加强党史遗址保护,搞好纪念场馆建设”。同时还提出要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央党史工作机构的成立以及大量党史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党史、研究党史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党史学科建设和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科学地认识党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了对中国的认同感,有效地和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歪曲、丑化和污蔑,使党史研究与宣传部门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阵地。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提高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的认识”。1979年,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党史”作为必修课程,标志着我国高校党史教育走向正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党史教育,强调“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首先是干部和青年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加强党的纲领、党的历史和党的革命传统的教育”。此后,《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都强调高等学校必须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正轨,高校党史教育也随之得到加强。
由于党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史教育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从1985年开始,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对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行初步改革,于当年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决定用“中国革命史”取代“党史”课程,课时为70节。新设置的“中国革命史”课程历史视野更开阔、史料更翔实,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党史。1998年6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适应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课”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成为高校党史教育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除了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党史、革命史专著也陆续问世,例如,胡绳主编的《中国的七十年》、中央党史研究室推出的《中国历史》第一卷、《中国简史》等,这些都成为高校党史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籍。2004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2005年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发,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必修课程,突出了中国理论创新成果的教育,标志着高教领域开始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建设。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教学形式和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也与时俱进,一批高校设置了党史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培养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党史的理论工作者,推动着高校党史教育的蓬勃发展。
除上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举措之外,党和国家还立足于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多维度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一是在整党运动、经常性和集中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开展了数次整党和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始终兼顾理论学习与历史学习,并且要求领导干部主动带头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历史,以提高全党思想觉悟,整顿全党作风。比如,1983年10月11日,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这次整党的基本方法是:“在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纠正错误,纯洁组织。在整党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加强思想教育,着眼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学习文件包括《党员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同志论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文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再如,1998年11月,中央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始终立足于学习提高”,这就明确了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及党的历史、经济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把党和国家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根基。
二是举办革命纪念活动、丰富纪念表达体系,突出党史学习的重要性。中国之所以举行纪念活动,是因为尊重和敬畏历史,体现了党对待历史的鲜明态度。追溯历史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发挥着引领作用。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包括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马克思、等重要历史人物的逝世或诞辰周年纪念,还包括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线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等各类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成为学习党史、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契机,推动全党全国形成了学习党史的行动自觉和情感自觉,尤其是推动党史学界兴起纪念史学的研究新视角。
三是在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中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日益加强。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宣传研究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党校对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6月19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新形势下党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一项即“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党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党史教研部门和党史教研基地,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师资队伍”。2011年9月,习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必须一提的是,2010年7月,习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光辉历史和所取得伟大成就,引领和带动了全党全国掀起了学习建党90年历史的新热潮。同时,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并正式出版了《中国历史》第二卷,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权威准确的评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教材。这些讲话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对于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系统布局与深层推进,将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到人“必修课”的战略高度上,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谁要学”以及“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我们重视学习、科学对待、认真总结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3年6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这就明确了党史学习教育事关全局的地位和作用。
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三个必然要求”高屋建瓴、意蕴深刻,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深刻诠释了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昭示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战略作用。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十八大以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力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习多次前往革命老区、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学习党史、领略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多次用“必修课”“教科书”“营养液”“清醒剂”等形象生动的话语,凸显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对全党学习党史的示范引领和动员号召,推动形成了全党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
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经历了从学习党史到“二史”“三史”“四史”,再到突出“学习党史”的演进过程。2013年3月1日,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是习担任以后首次提出要学习党史、国史。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两个重大历史节点,习对改革开放史和新中国史进行了系统回溯和深刻阐述。在此基础上,2018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首次明确把改革开放史与党史、新中国史并列,扩展为“三史”。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又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四史”概念。此后,习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四史”的重要性。
2021年6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的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文章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质言之,既要以学习和研究党史为核心,又要兼顾学习和研究其他“三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完整体系。“四史”之间是大时间段与小时间段历史耦合交叉、相互统一的,而“四史”之中,党史处于核心地位。相对于其他“三史”来说,如果不了解党史,不以学习党史为中心,就不能回答中国为什么“能”,也不能厘清“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逻辑主线,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就无法续写。同时,“四史”各有主题和主线,相互间又存在内容交叉、逻辑关联。因此,不能只讲其中“一史”,尤其不能用党史代替其他“三史”。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野深化对党史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党史。
十八大以来,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谋划是一个逻辑递进、逐步加深的过程。一方面是在集中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先后在全党集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五次全党集中性的主题教育。正如2020年1月8日习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既绵绵用力又集中发力,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另一方面是在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纪念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还是纪念五四运动、改革开放、革命领袖,这些纪念活动都会对党史中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总结,挖掘指导实践的精神价值。特别是在纪念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在全党全国范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深刻阐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重点目标和工作要求,明确回答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人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为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党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全党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认真总结党史。在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认真总结党史,更好地发挥党史鉴今、资政作用。十八大以来,习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开阔的世界眼光,用鲜活生动的话语体系,对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了新的科学总结,体现了中国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如何认识和总结党的历史提供了理论遵循。比如,以“三大里程碑”“三次伟大飞跃”“四个伟大成就”等高度凝练的话语,深刻总结了中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彰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和精准把握。
二是秉持正确的党史观。习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记述党史,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辩证客观地评价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决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譬如,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习明确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明确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是重视学习党史。习站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在多个场合详细阐释为什么学习党史、怎样学习党史,强调必须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要着力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这两个重点对象,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学习党史创造有利条件。正如他强调的那样:“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四是善于运用党史。习指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对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为人们正确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提供历史依据和历史启示,更好地为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务”。这深刻揭示了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服务现实。只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深切了解党的奋斗历程,以现实任务为中心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以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注重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
总之,必须学习好、总结好党史,必须传承好、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学习党史摆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学习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善于从党史中汲取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系统布局和深层推进,系统回答了我们为何以及应该如何学习党史这一重要问题,为我们全面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科学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沿用革命时期集中讨论和学习党史形式的基础上,把握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不断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把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借鉴。
党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创造性、创新性理论融合于党史之中,学习、理解和运用党的理论成果必须把学习党史作为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就是从中国成立肇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其生成和发展具有合乎实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逻辑。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来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更根植于中国的实践土壤,其实质就是要解决中国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理论创新在根本上是与党的历史过程相契合的,其生成和发展的深刻背景、根本导向都与党的历史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深入学习和领会贯彻党的理论,就必须从观察和分析它所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历史背景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成果为什么能形成、怎么样形成、形成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史论结合,把握历史背景,才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党史观是人们对待党的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决策的根本观点和鲜明态度。正确的党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党史、新中国史来做文章,夸大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企图混淆视听,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学习、研究、宣传党史必须端正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政治是非,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就要坚持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和习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准绳与依据,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具有资政育人、鉴古知今、读史明智的作用,从历史经验中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也可以晓真理、明规律、知方向。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汲取党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一以贯之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线的辉煌史,其中不仅饱含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还积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这些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加以重视和吸收、转化和应用。
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内容、形式、方法、载体等方面进行创新,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学习党史与举办纪念活动相结合、学习党史与党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使党史学习的内容更系统化、力度更纵深化、广度更包容化。同时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的作用,探索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长效制度,以此把党史学习教育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内化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之中,推进全党全国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局面。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一百年来,中国始终是在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足于建党百年的辉煌历史时刻,站位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统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掌握好学习党史的方法论,学习好、研究好党史,应用好、转化好党的历史经验,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领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刘杰,政治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00017;刘锦玉,硕士研究生, 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400041;杨昕,政治学博士,讲师,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230022。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