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紧扣全年目标任务,精心谋划、扎实举措,持之以恒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进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高质高效。一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推进。严格贯彻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工作要求,2022年全市粮食面积150.9万亩,比上年增加0.945万亩,增幅0.63%;总产预计68.56万吨,比上年增加0.884万吨,增幅1.31%。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6015亩,完成省下达目标。全市建成规模设施蔬菜园区178个、面积1.97万亩,建设万亩省级“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2个、上海蔬菜外延基地4个。截至目前,全市能繁母猪存栏2.64万头,完成率达101.54%,生猪规模养殖场保有量完成任务,全年已出栏生猪33.95万头。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73亿元,增长4.8%,与南通市平均值持平;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4.59亿元,增长10.2%,高于南通平均值0.4个百分点。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5.6%。二是产业兴旺链条持续拓展。探索构建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黑猪黑鱼黑塌菜、白米白菜白萝卜)”的产业新格局。稳步推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五年培养和中国小微盆景集散中心建设计划,花木园区转型升级基地面积达2000亩。大力推进中国小微盆景集散中心核心区招商入驻,培育盆景线家。形成“如皋盆景直播分享中心”盆景商贸综合体直播带货新模式,辐射带动花卉苗木线上销售同步快速增长。继续做好黑塌菜、香堂芋、白萝卜、白蒲黄芽菜、东串猪等地方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建立地方特色农产品繁种基地。如皋黑塌菜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5万吨黑鱼食品园项目正式动工。“如皋黑猪”养殖规模近2万头,开设“如皋黑猪”专营店2家。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达80%,成立黑塌菜、黑鱼、大米品质保险工作推进组,制定如皋大米品质标准,开展黑塌菜冻菜品样全指标检测,确定“水之梦”“水如意”免浆黑鱼片等保险对象,制定产品企业标准《黑鱼鱼片》。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累计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省级农业品牌5个。积极搭建本地优质农产品直供社区软件平台“寻味如皋”。打造省级农业品牌3个。“如皋白萝卜”被授予省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绿野长寿蔬菜”荣登省农业品牌目录名单。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冷库14个、总容积4263立方米。三是载体建设持续发展。全年新开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1个、续建项目4个,其中省级示范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23.2亿元。2022年度在建高标准农田11.12万亩,首创“一循环、两调节”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系统,落实城北街道天河桥村万顷良田耕地质量监测点。成功入选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创建县,新建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南通市级4家、如皋市级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9家,培育特色农机经营服务组织2个。
(二)生态宜居环境持续改善。一是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印发《如皋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如皋市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考核细则(试行)》等,进一步完善“月度考核、双月现场推进、季度村(社区)大讲坛观摩”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持续织密。二是治理成效不断向好。聚焦“4+2+N”整治重点,全力攻坚破落建筑、渔网渔簖、露天粪坑、建筑垃圾、河坡垦种、草垛乱堆以及被撤并老集镇改造提升等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全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实现联网闭环管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实行垃圾分类村(社区)比例达55%,培育“三定一督”试点小区54个、垃圾分类示范村居25个。积极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培育镇1个、省级培育村(社区)18个、南通市级培育村(社区)6个。新授牌高标准“美丽庭院示范户”100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5.62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8%,新时家庭农场的“猪-沼-电-果”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省级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新增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6个。三是短板弱项不断补齐。扎实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积极规划农村公厕布点,集中力量对建新不埋旧、新老并存旱厕进行填埋,截至目前,全市改造农村户厕13404座。
(三)富民强村成效持续彰显。一是帮扶力度持续加大。出台《关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办法(试行)》,深化“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筛选第一批100个村(社区)和100家企业参与联建,截至目前,达成意向村企97组,意向投资金额948万元。磨头兴韩、石庄洪港等9个村入选“十四五”期间省重点帮促村。如城街道、搬经镇率先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双联双助”实现帮村帮户全覆盖。编制《2022-2024年省委驻如皋市乡村振兴工作队资金项目库清单》和《如皋市2023-2025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库清单》,分别上报项目25个、54个。建成强村加油站4个。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与南通汽运集团合作打造保供上海直通渠道,疫情期间,保供上海农产品4100余吨。获批培育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先进村16个,持续打造示范村4个,培育村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不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5家,累计创建各级示范社117家、农民合作社综合社23家、南通市新型合作农场81个。新增示范家庭农场省级4家、南通市级12家、如皋市级98家。培训高素质农民2301人。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5.7亿,网上营销主体146家。建成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完成搬经镇2020年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源味有限公司获省级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二等奖。三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线上交易、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等工作,截至目前,农村产权交易项目累计23709宗,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39.99万亩,完成总交易额30.52亿元。积极推进省改革试验课题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建设试点创建工作,建成农民合作社综合社21家,拨付资金310万元,构建综合社功能“四项机制”。列入2022年度省级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和管理改革试点市。全市推广运用“清单制”村(社区)达80%以上,26个村级组织“积分制”试点村。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8元、增长6.1%,增幅南通第一。
虽然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保持了良好势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产业提质增效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花木盆景产业和“三黑三白”产业仍存在产业链条不宽、销售渠道不广等问题,长寿品牌效应未能全面放大,农产品品质、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仍是短板。二是乡村振兴示范培育还需进一步深化。示范村先进村在产业发展用地上指标不足,项目落地难度较大;产业项目投入偏少,村居造血功能不强,导致后期示范带动能力不明显。三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农业项目用地矛盾较为突出且总体规模偏小,与特色产业关联度不强;数字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缺乏旗舰型农业企业。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的“倍增器”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挖掘,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仍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群众参与度认可度不够等问题。五是富民强村增收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百企联百村”等利益联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农村人才培养、农民创业就业、农村金融服务等保障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业农村条线将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以做大做强做优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产业为基础,对照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各项要求,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上规模、主导产业创品牌、优势产业出效益,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在南通前列。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如皋农业农村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突出粮食安全,毫不动摇扎紧“米袋子”。坚持稳面积、提产能,全力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一是守住供给基本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组合拳。按照“稳面积保总量”工作要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总产67万吨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3万亩左右,总量近40万吨。大力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确保蔬菜总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18.1亿元。进一步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确保全市水产品总量2.8万吨以上。充分挖掘养殖主体生产潜能,加快新场投产和空场复栏,确保实现全市能繁母猪存栏达2.8万头,年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二是积极培育好种源。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种子、种猪、种禽、种苗上求突破。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积极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快实施“如皋黑猪”杂交组合试验,推进“如皋黑猪”养殖技术集成。加快建成东串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全力做好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源的提纯复壮和育繁推工作。三是夯实产能强基础。加快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推行“小田并大田”,拟建高标准9.31万亩,其中新建项目5.08万亩,改造提升项目4.23万亩。推行农田退水整治新模式。持续推动粮食生产机械装备转型升级。
(二)紧盯优势产业,千方百计提升“价值链”。围绕“一盆景”“一颗菜”“一条鱼”“一粒米”等重点领域,以高品质催生高价值,以大品牌赢得大市场。一是聚焦“七大产业”,形成层层推动格局。做实“链长制”,推动黑塌菜、白萝卜、东串猪等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如皋大米、生态果蔬等主导产业品牌化,花木盆景、黑鱼等优势产业效益化发展,从黑塌菜、黑鱼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入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持续深入实施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五年培养计划和小微盆景五年发展规划,聚焦买全国卖全国,围绕主播本土化、拍卖师专业化目标,做实做优做强盆景直播分享中心的品牌影响力。二是聚焦“三项重点”,探索系统推进路径。以推进品质保险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抓紧制定黑塌菜冻菜、“水之梦”“水如意”免浆黑鱼片和优质大米等品质标准,示范推广黑塌菜品质保险。以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放大“苏·皋长寿”集体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皋岭”“乡村本味儿”等知名企业品牌效应。以拓宽流通渠道为重点,在继续用好展会展销、活动推介、农超对接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围绕长三角居民对更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加强与盒马鲜生、叮铛等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对接,努力打造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聚焦“三个优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持续优化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重点扶持小微盆景基地、直播分享中心、农机租赁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特色优质种质资源、产业品质标准等关键环节,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三)注重生态宜居,持之以恒塑造“新风貌”。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的目标,积极探索“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自己的庭院自己整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庭院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优化“红黑榜”“进位榜”“退步榜”制度,继续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扎实推进水环境整治,重点抓好3个水环境片区化治理,完成1.2万户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强化典型示范引领,高质量培育25个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着力打造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领先、示范作用突出的乡村振兴典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同步继续抓好13个省重点帮促村、9个南通经济薄弱村、96个市级“双联双助”村帮扶工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南通市“十四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要求,不断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明确村庄分类,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加强农村住房和公共空间、重要节点设计和风格管控,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扎实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绿美村庄等创建工作,展现承载乡愁、彰显特色的田园风光。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10.5万亩,固体粪肥试点面积≥1.5万亩。
(四)聚焦民生所需,多措并举同奔“致富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共同富裕步子走得更加稳健。一是以“利益共享”激发新活力。深入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健全挂钩服务机制,预计完成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5个以上。扎实推进“百企联百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探索发展物业经济、资源经济、“飞地”经济等新路径,积极盘活村级沉淀资金,探索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配合省驻如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相关工作。二是以“典型引领”强化撬动力。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企业为龙头,以品牌为核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推荐申报1个全省现代农业“创新团队”。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争创省级示范联合体。继续探索完善农地股份合作社运行机制,拓展合作经营模式。发展壮大“苏合”联合社,培育同类型、跨区域的专业联合社。确保示范家庭农场总数稳定在300个以上,培育一批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率20%以上。三是以“产村融合”凸显引领力。坚持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式发展,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县)建设为抓手,以平园池村、顾庄社区顾家庄、大明社区大镠马等文旅项目和特色田园乡村等一批示范项目为重点,全力提升乡村经济能级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