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影响着一个人的行动方式,我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让孩子更有前进的动力,从而帮助孩子一步步从平凡走向优秀。
在自省日记中,女儿自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怪圈”,比如刚升上高中的时候,她一开始的成绩在班级中属于中上,到了高二的时候,就变成了中下,文理分班后,一开始女儿的文科成绩在班级中稳居前三,后来慢慢退成了中等……
她觉得,自己陷入了“开头即巅峰”的怪圈中,不管做什么事,总是没有一开始做的好,于是慢慢被人超越。
对于女儿发现的这个现象,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日常中我对她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种种问题在她的思维中有迹可循。
比如,她潜意识中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当她尽全力做好了某件事情后,就会认为再也不会做得比这次好了,于是便满足于眼前的结果,停止尝试。
在我看来,女儿陷入这样的怪圈,正是因为欠缺“成长型思维”,什么样的思维称得上“成长型思维”呢?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她曾做过一项研究,先是找来了一群孩子,让这些孩子玩难度逐渐递增的拼图,发现孩子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孩子在尝试无果后,会给自己贴上“我记性一直不太好”“我不擅长拼图”等标签,认为这种挑战不适合自己,于是用一句“一点都不好玩”宣告放弃。
第二类孩子却完全相反,难度递增的拼图反而激起他们的挑战欲,就算屡屡失败也越挫越勇,不仅不抱怨拼图越来越难,反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还差一点点就可以做出来了!再接再厉!”
由此可以看出,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怪困难难度太大,没办法战胜困难。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在挑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想办法发展自己欠缺的能力,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终身都在不断尝试、不断成长,他们不怕犯错,因为他们把错误当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樊登老师在分享《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时候,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
“成长型思维”就像每种美德的肥料,不断促进美德的发展。就是几乎所有你能看到的美好的品德,背后都是依靠终身成长型的思维方式,不管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成长。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女儿的例子,“固定型思维”常常让孩子安于现状地认为“目前就是我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然而便停滞不前的结果就是不断地被周围人超越,于是更加陷入自我怀疑。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总是抱着凡事都要试一试的心态,就算是尝试后失败,他们也会把失败当成一个打开其他大门的契机,想出各种办法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将一次次失败变成自己丰厚的财富,让孩子的路越走越宽,前途更加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会越挫越勇,用成长型思维想问题,有时,又会自我设限,变成固定型思维人格,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放大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同样是面对孩子考了一次不好的成绩,有的家长或许只会说“这次比上此次差了多少分?”“年段排名掉了多少名?”“你最近是不是不认真才考差了?”,而有的家长却会说:“对这次的分数你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是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做对的?”。
显然,积极的语言会让孩子更多地将目光放到问题本身,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消极的话语却会让孩子感觉备受打击,如果目光更多放在结果上而非过程,孩子就容易因一时的结果而自我设限,认为自己只能这样了。
所以,家长们想要放大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一定要用积极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比如在孩子努力了成绩却还是没有多大起色的时候,跟孩子说:“不着急,慢慢来,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一点点进步都是值得开心的。”
在孩子分析完试卷后问:“从错误中,你总结了哪些经验呢?”积极的言语能让孩子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不惧再次尝试。
我曾经看到一张手机壁纸,上面写着“你曾经可是第一名”,简简单单几个词顿时让我不甘于眼前的现状,有了想要加把劲的动力。
回首自己曾经达成的成就不是为了让自己骄傲自满,而是在遭遇打击暗淡无光时,看到自己曾经的光芒,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同样的道理,家长们可以采用“成长文件夹”的方法收集孩子的成就,就是用一个文件夹代表一个孩子的原以为无法实现的目标,里面收集着孩子为达到目标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分努力。
这样一来,等孩子过段时间再回顾,就能发现就算目标再遥远,自己也不知不觉走了这么远,这不仅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还能帮孩子总结自己获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让孩子在接下来表现得更好。
如果家长常对孩子直接下定论,比如“你怎么总是考不好”“你就是不够灵活”等,孩子很容易在失败的时候相信家长这样的评价,从而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再怎么挣扎也奈何不了没有天赋。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挑战困难发展起来的,没有谁天生完美,只有人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并且加以完善。
所以家长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认为孩子“不是这块料”,而是应该“暂时还没成为这块料”,并且应该把这份信心传递通过积极的评价传递给孩子。
比如在孩子垂头丧气地说学不好英语的时候,跟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较难突破的学科,你的努力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所以你不是永远学不好,只是暂时学不好,加把劲一定可以进步的。”
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并且收到成效的,家长们应该多些耐心,好好引导孩子,培养其“成长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