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捆绑民商实体推动太空军事化

  军事体验营     |      2024-10-26 21:44

  据外媒报道,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已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签订秘密合同,以打造一个由数百颗卫星组成,能够持续覆盖全球的间谍卫星网络。美捆绑民商实体加速低轨卫星军事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模糊太空军事化的界限,凸显出美急于抢占轨道资源、谋求太空霸权的野心,值得国际社会警惕。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间谍卫星网络的构建,将其视为“最为渴求的太空能力之一”。据报道,该秘密合同是美国制造和运营间谍卫星的机构美国国家侦察局在2021年与Space X签订的。组成该间谍卫星网络的数百颗卫星有地球成像能力,可在近地轨道集群操作,追踪地面目标并与美国军方和情报人员分享相关数据,令其能够快速、持续捕捉到地球上几乎任何地方的活动。相关人士称,“原则上如若成功,所有人都将无所遁形”。可以想象,这套完全服务于美国军事情报侦察、空间态势感知和天基防御打击的间谍卫星网络,一旦建造完成将会在未来战场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谁控制了地球轨道,谁就控制了近地空间;谁控制了近地空间,谁就控制了地球。”100多年前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今天一些美政客居心险恶地鼓吹所谓“天权论”。这份秘密合同的签署成为美国谋求太空霸权的又一个新动作。据称,该间谍卫星网络由Space X旗下的“星盾”业务部门负责建设。相比着眼于所谓“民用”的“星链”,主要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和军事部门的“星盾”,不仅对卫星的安全通信能力进行了升级,还进一步拓展了对地遥感观测和载荷托管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星盾”卫星上搭载的除了地面遥感测绘模组,还有能够实现导弹预警与拦截、无人作战平台远程操控等功能的战斗载荷。这也意味着,未来“星盾”或将被用于更主动的军事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太空中的攻击能力,比如干扰或摧毁敌方卫星和其他太空资产。

  近年来,美国不断模糊军民界限,将民商实体拉入太空军备竞赛,并利用商业公司技术先进、响应灵活、成本可控的特点,满足美军军事需求,从而谋求形成全方位的太空优势。利用商业卫星提高军方太空域感知能力,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这种一体化太空优势所形成的技术壁垒,成为美国祸乱全球的新工具。近几次地区军事冲突中,美国以太空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提供信息支援的“非交战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这种行动模式给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2021年12月6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全会高票通过“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呼吁国际社会达成防止外空军备竞赛条约。然而,美国一边在国际场合大肆宣扬“太空非军事化”的重要性,一边却将太空界定为“作战疆域”,研发部署进攻性太空武器,组织军事攻防演习和技术实验,成为太空军事化、战场化的最大推手和太空安全的最大威胁。当下,美国捆绑私企实施大规模低轨星座发射计划,不仅涉及恶意抢占低轨资源,还对他国信息安全以及太空资产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再次暴露其谋霸野心和双重标准。

  星河璀璨,不容黩武者散布硝烟。美国执意推进太空军事化、谋求太空霸权,严重冲击现有大国间战略稳定架构,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背道而驰,势必引发太空新一轮军备竞赛,导致太空治理失序失衡,威胁人类整体安全。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