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 龚正)星欧官方网站

  学能成长营     |      2024-10-23 18:0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围绕习考察上海提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敢于开拓,积极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一)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导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广产业综合用地等土地混合利用新模式,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1000万平方米,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3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推动更多商品、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上市,持续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高能级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跨境互联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升贸易枢纽功能,持续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落地,提升会计、法律等本土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能力。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功能,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进口贸易与产业、消费深度融合。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聚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一流贸易商,加快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发展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稳妥有序推动上海航运交易所改革。拓展航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油墩港航道整治等重大项目,推动罗泾港区改造一期投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长三角集装箱水路运输,支持基地航司打造超级承运人,积极培育邮轮经济产业链。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能级,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示范平台,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和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发展,推进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推动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仪器设备、科技数据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度。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加强未来产业前瞻技术创新布局,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技术要素估值定价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功能提升,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星欧官方网站。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计划,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新型高地,分类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落户安居、出入境、停居留等政策制度供给,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远近结合、内外兼顾,增强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外贸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办好第五届“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发展壮大新型消费,大力促进文旅新消费,打造一批“展会+商业”、“文旅+商业”、“体育+商业”联动项目,加快培育数字消费、大宗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都市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巩固扩大汽车、智能家居、国货“潮品”、餐饮等重点领域消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拓展入境支付多元化渠道,建立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商品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300亿元。开工建设20号线一期东段、上海示范区线东延伸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嘉闵线等轨道交通线号线西延伸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沪渝蓉高铁上海段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东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智能算力集群、浦江数链城市区块链、数据交易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打造100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着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细化落实稳外贸政策,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保险和支付结算功能,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推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计划、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健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企业圆桌会等交流沟通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以更快速度回应企业诉求。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在破产办理、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等领域,探索一批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

  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分类监管,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持续推进土地、园区等国企存量资产盘活,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升发展质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小升规”。深化央地合作,吸引更多央企总部和核心功能落户,合力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打造综合性、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启动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发布新一批“上海标准”和“上海品牌”。

  (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风向标作用。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中央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全力推进外电入沪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开展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加快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竣工投用配套服务。深化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政策措施,建好用好虹桥海外贸易中心、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空服务功能。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落地,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积极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意见,统筹抓好高水平生态保护与绿色创新发展。

  全面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瞄准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力争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意见和本市行动方案明确的280项任务,探索开展跨境电商进口非处方药及医疗器械零售业务试点,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再制造和保税研发等业务试点,深入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加快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持续扩大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试点成效,不断深化高度便利化的通关机制,推动人民币离岸交易、标准国际化协作等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大协同创新、研发用特殊物品进口等方面的改革效应。

  加快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深化电信、金融、医疗等领域开放,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实施数据跨境流动的管理措施,加快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落地一批边境后改革措施。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在浦东特定区域适用,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跨境通、航运通、法务通等服务功能。加快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穿戴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工建设滴水湖学校、浦东医院临港院区等一批重大项目。

  深化合作交流。加大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工作力度,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与港澳台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推介,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立足超大城市发展特点,科学配置资源,强化载体支撑,加快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品质提升,努力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面增强中心辐射能级。加强中心城区高能级要素、高等级活动集聚,推动中环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副中心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南京路、陆家嘴、徐家汇等世界级地标性商圈业态,高质量推进北外滩、苏河湾等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标准打造“大创智”、“上海硅巷”、“天地软件园”等科创载体。

  深入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持续推动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等功能性导入项目落地。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着力打造松江枢纽等新城综合枢纽,推进12号线号线南延伸、南汇支线、南枫线等轨道交通线建设。做好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新建26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快中山、新华等市级医院新城项目建设,推动新城绿环先行启动段建成开放。

  聚力推动南北转型发展。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推动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碳谷绿湾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培育集聚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吴淞创新城、湾区科创城等重点转型区域功能集聚、品质开发,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乐高乐园度假区建设,推动高铁宝山站等项目开工。

  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落实专项支持政策,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品质,积极发展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努力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建设成为“零碳岛”、“低碳岛”和“负碳岛”。

  (五)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完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继续抓好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生物制造、植物工厂等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启动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规划建设,新建3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努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启动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3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开展乡村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文创办公、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美丽乡村。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人才培育项目。持续完善农村综合帮扶机制,加快实施帮扶项目,切实提高困难农户生活水平。

  (六)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推进建设“书香上海”。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城市形象名片。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筹建上海革命军事馆。推进城市记忆工程,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以敬畏之心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筹建工业博物馆,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夜间服务。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艺院团“出人出戏”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创产业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活跃时尚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浦江游览航线南北延伸、苏州河文旅功能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入境旅游,推动国际邮轮全面复航。发挥重大节展带动效应,办好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广泛开展市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办好F1中国大奖赛、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四大洲花滑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创新举办上海帆船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好成绩。

  (七)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上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城市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实施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鼓励重点企业开展氮氧化物超量减排。开工建设26座雨水调蓄池,加快建设白龙港三期、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建成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雨污混接排查。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加快建设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新建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积极推进虚拟电厂建设,着力降低电力峰谷差。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支持重点行业探索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评价,淘汰落后产能450项。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大力度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推动杨浦滨江中北段、徐汇滨江南延伸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打通外环绿道断点17处。加快打造公园城市,推动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开园,新建公园120座,推动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新增森林3.1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八)进一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细治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加强更新成本管控、资源统筹,完善“三师”负责制、规划土地、标准规范、财税金融等更新政策。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等城市更新项目。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化落实基层减负增能措施,优化基层队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基层共建共治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信访事项上门办理、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加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动4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提升改造苏州河中心城区沿岸、内环高架路沿线个“美丽街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道路积水点改造。

  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聚焦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设15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储备物资保障,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九)进一步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实施好十方面34项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统筹调整养老金、医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大养老科技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托额。优化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积极营造无障碍环境,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

  深化健康上海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化三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放社区等措施,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衔接机制,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耗材招采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坚持租购并举,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完善加装电梯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军爱民、民拥军。我们要着眼于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军地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双向需求对接,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等工作,更好服务构建跨军地工作格局,进一步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我们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攻坚克难、善作善成,拿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造、创举,形成更多实打实的发展成果,加快把“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