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四总部联合颁发《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基层部队在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创新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他们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同时又面临什么困难?
某炮兵旅是全军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试点单位,他们按照《纲要》要求坚定迈出了改革发展的第一步。记者近日走进这支部队,就该部队的试点经验进行了细致调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的90后、95后战士入伍前大部分都有上网的爱好。来到部队后,许多战士倾向于待在室内,有闲暇喜欢泡在连队电脑机房,套用网络流行语,就是有点“宅”。
“最近几年新兵体能存在‘一高一低’现象,体重指标比过去增高,而速度、耐力检测显示体能素质略有降低。”指挥二连连长郑江兵说,这和中学体育训练有关,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进行得好的新战士入伍后“如鱼得水”,部分新战士想要在短期内不落伍不得不吃点体育“小灶”。
炮一营代理排长韩庆华介绍,新战士体能素质下降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入伍前新战士普遍喜欢喝碳酸饮料,饮食不科学,骨密度不够,身体柔韧性不好,训练中易发生疲劳性骨折等训练伤。“部分新战士体能训练掉队,经常批评不是好办法,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会产生厌训情绪。”韩庆华说,“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严格之余多鼓励,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基层带兵人要热爱体育,带头为官兵创造一个自觉参加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通过训练和竞赛塑造一个团队的向心力和荣誉感。”该旅政委黎宏旋说,“新颁发的《纲要》指出,目前基层存在军事体育训练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和相关保障滞后的现象。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增强体育场对官兵的吸引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该旅在完善军事体育训练条件,避免训练内容单一、枯燥方面做了不少积极尝试。针对各营连配发的健身器械数量少、种类缺、不配套的实际,他们向上级申请的一批器材即将到位;为避免训练枯燥,他们以年度“三山杯”军事体育运动会设置的项目为引导,寓训于乐,科学安排了一批富有军味、趣味的军事体育竞赛。今年野外驻训,他们还专门开辟了几片简单的球类场地,使官兵驻训期间体能训练摆脱了天天越野跑的旧模式。
“官兵期待未来在营区有一座军事体育综合训练馆,营连空余的房间也能配备上足够的训练器材。这样,不用赶那些‘宅男’也就跑出来了。”炮三营教导员任磊笑道。
2010年,为参加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旅里请来李忠娃教练“助阵”。从训练前的准备到训练后的放松,从步伐呼吸的调整到障碍动作要领的掌握,李教练给官兵带来一整套新鲜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他还带出了一批“小教头”,活跃在各班排里,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就说我们曾经忽视的训练后放松吧,李教练传授的官兵两两按摩调整方法我们沿用至今,就算当天搞了一次高强度的10公里武装越野,第二天再练大家也不至于腿酸脚疼。”王平感慨:“科学的训练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我们期待能多几位‘李教练’为基层传经送宝。”
去年以来,该旅多次邀请驻地院校的体育老师来队指导帮带。目前,各营连军事体育组训人员大多是参加过集团军以上比武的训练尖子,积累了一定的组训经验。八连四级军士长许家平就是个爱琢磨的老兵,在一次手榴弹投掷训练中,新战士刘志和第一次试投就扔了近60米。原来小刘入伍前当过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上臂和腰腹部肌肉群发达,协调能力好,而这恰是投弹训练的关键环节,他让小刘总结了一套针对性的训练路子,在提高全连投弹优秀率中非常管用、实用……
有了一批“准专业”组训队伍,该旅基本扭转了过去为考而训、以跑代训的局面。在确保总训练强度不变的条件下,他们设立体育训练“强化日”或“强化周”,通过定期大负荷、大强度体能训练刺激、增强身体耐受力,官兵的训练成绩大幅提高;一些单位还建立了身体健康指标数据库,使官兵能够从数据或图表中直观地看到自己体能状况的变化。
军事体育训练必须和军事技能训练相融合才有生命力。“过去我们有个误区是‘练为考’,单纯是为了考核达标或者优秀率有多高。”九连指导员刘小华说,“现在我们旅不仅强调军人基本体能标准要达标,与战场军事技能相关的训练更不能脱节。”
训练若想不跑偏,必须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通过考核为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指方向。该旅组训人员发现,以往训练过于偏重速度、耐力训练,而缺少力量、柔韧、灵敏度训练,对于攀、爬、跳、投、挖、搬等满足战斗技能形成要求的能力重视不够、训练不足。该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使官兵体能素质平衡发展的考核项目和竞赛项目;在考核方式上也尝试采用连贯实施的方法,通过饥饿、高温、严寒、复杂地形等多种环境条件下的军事体育项目设置,增加考核的实战性。
“有考核还要抓执行,我们在上级指导下也在立起一些制度的‘硬杠杠’。”黎宏旋政委介绍,如军人体重强制达标,根据各类人员、各年龄段人员军事体育训练成绩标准严抓刚性落实等。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引领下,今年,组织一级师旅考评,该旅首长机关体能课目全部满分,其他各项考核成绩达到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