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线周年以来,中国军旅美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与活力。李翔作为军旅美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仅深刻反映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更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展现出军旅美术的开放与包容。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捕捉官兵风采,传递时代精神。在创作中,李翔注重艺术性与感染力的统一,力求通过真诚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独特魅力的作品。本期“对话”专栏,我们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中国美术报:今年是习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军旅美术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李翔:近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军旅美术创作呈现出许多新变化。首先,从内容上看,题材更加丰富多样。艺术家们敏锐地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成就,反映部队官兵聚焦备战的新风貌。其次,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新颖。一些作品在材料的应用和风格建构方面,拓展了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再次,时代气息浓厚。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美术新样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军美展中,体现了军旅美术创作的开放与包容,从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染两个层面赋予军旅美术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美术报:作为一位美术工作者,您是如何将习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自己的创作和实践中的?在您的艺术道路上,习的重要讲话给您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改变?
李翔:美术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把理念和价值观念融汇在艺术语言、艺术情感中,融汇在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以巧妙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去体现时代精神内涵。艺术强调个性,更强调质量。艺术的起点是真诚,对自己内心的真诚、对社会的真诚。有了真诚,还要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这样的探索与创新才会有意义。
我们一定要铸牢打造精品的意识,坚持守正创新。这些年,创新的意识始终贯穿于我的创作历程。在山水画创作中,我对艺与心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索,在写生的基础上尽情抒写自己的感受,通过美的提炼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形式上,我借鉴中外艺术优长,既注重笔墨的书写性,于线条的丰富变化中抒发情感;又凭借色彩的变化,丰富画面艺术表现力,力求展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意蕴和诗情画意。
李翔、杨文森、张蕊 龙腾大湾 414cm×318cm 2021年 中国历史展览馆收藏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您的创作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李翔: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来自人民。我们体验生活要真正到基层去,到老百姓中间,到山间田野大自然之中。要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抒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感染力、打动人的作品。
深入生活,旨在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真情实感源自内心的真诚,即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真诚。在创作中,我一直葆有这份线年创作中国画《画兵》开始,我从未中断过下部队写生。无论是在边防海岛,还是在戈壁荒漠,我始终用眼、用心、用情,观察官兵的精神风貌,体悟他们的内心世界,捕捉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我集中创作了《南沙天浴》《南海南海》《高原鹰》《训练日志》等一批反映军营生活的中国画作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表现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我的作品大多数是农民、工人星欧平台、战士、市民,我始终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在创作中,我淡化了人物形象中理想化的成分,而追求更为客观的真实性。这真实来自具体的现实生活,它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像早期的《三十里堡背柴人》和《父老乡亲》,画中的人物真实而有个性。《父老乡亲》描绘的是陕北农民赶集归来的场景,每个人的神情都有细微的差别,画面构图如一块坚实的石头,人物似浮雕呈现于上,充满阳光和生气。在《一个阶层的分析》中,我描绘出这些劳动了一辈子的普通人,劳动和艰苦生活经历在他们脸上、手上和体形上留下的深刻印迹。画面在构图上,则具有超现实的意味。
总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作品内涵,还促进了我的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达。我坚信,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我将继续坚持这一理念,为人民、为生活而创作。
中国美术报:作为一位“笔墨当随时代”的参与者、实践者,近年来,您参与了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李翔:近年来,我参与了国家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评审工作,自己也参与创作了一些作品,对此深有体会。我和学生用了六年时间创作出五幅不同视角、不同方位展现港珠澳大桥风采的中国画。即《龙腾香港湾》《大湾腾龙》《大湾腾巨龙》《龙腾大湾》《碧海长虹》。201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我们创作了《龙腾香港湾》(《香港回归二十年发展成就巨大》)。近景以港珠澳大桥为主体,兼工带写,画面由青绿色向蓝灰色纵向过渡,体现出远近景之不同。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和谐共存。2021年,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我带领团队创作了中国画《龙腾大湾》。为表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盛景,我们用“城市山水画”的形式,通过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将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座城市的风光,用港珠澳大桥连接起来,化成一幅恢宏大气的“全景图”,诗意地表现“龙腾大湾”的时代意义。这幅作品借鉴了古代壁画的艺术手法,用传统沥粉技法增强线条的立体感。作品以色块变化、笔墨转化和构成元素来布置画面,让传统青绿山水在对时代新貌的表达中,重新绽放迷人光彩。
创作《大湾腾巨龙》时,为了重点突出港珠澳大桥,我们用了版画的效果,两侧都是建设的场景。我们由小草图到大稿子,将大湾区和五个城市(广州、香港、澳门、珠海、深圳)都在一个画面中呈现出来。这种跨越时空的表现手法,使我的作品有了整体性和深度的表达。
《碧海长虹》是我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也是我心象的呈现。画作高8米、长13米,大气磅礴。我将大桥的各角度在心中合并成心象,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冉冉升起的旭日颜色晕染得有虚有实,体现出新时代大湾区的发展。
总之,这五幅同一题材的作品是用传统笔墨勾勒现代繁荣,以中国山水画创作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并通过创新使用特殊的绘画材质增强画作的艺术性,实现了工笔与写意、古代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李翔:近些年,我时时在思考如何将我所熟悉的内容和技法,在笔墨层面和思想层面,转化为我要表现的作品。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从选材、构思、构图到绘制,要根据画家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及画种的特征和表现力去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同时,不要只注重主题性创作的严谨,而忽视了作品的轻松自如,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创作心态,努力将自身的实力和水准发挥出来。
我在创作《画兵》这幅作品时,一开始想出新,打算用国画的手段来营造一种辉煌的画面效果。于是在画完素描草图后,我试图通过多种色彩的反复罩染来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但画面越细腻越缺乏力度,丢失了自己的面貌。于是我决定从头再来,把我在小品中积累的成功技法运用到创作中去。我以单纯的赭墨为基调,采用没骨法、彩墨湿画法等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整体效果。及时调整,不仅使我找到了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而且创作心态也随之放松,近20个人物形象处理得轻松自如,还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因此,我深刻体会到,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把在日常小品画中摸索与积累的经验应用起来。在处理主题性绘画与小品创作的关系时,要不断调整、不断校正,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达到小品画与主题性创作的高度统一,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通过六年时间创作五张同一题材的港珠澳大桥,说明对一个题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很重要,要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创作一个题材。以此,在创作中通过对笔墨的综合运用和思想的转化,将我们所熟悉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当代作品。
李翔:真诚是起点,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这也是我艺术上苦苦探寻的动力。未来,中国的绘画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发展。我们要用中国的绘画材料,表现中国题材,体现中国精神的造型高峰。因此,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会坚持深入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挖掘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我也将继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作品,不断锤炼艺术修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创作具有新时代面貌、新时代精神的作品,力争把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