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首届、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
从教67年,2018年我因连续担任了61年的班主任而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的“吉尼斯”纪录。
第39个教师节,我作为江苏基础教育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习号召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亲身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
我出生于1939年,1957年高中毕业还未满18岁就走上了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孩子们期盼的目光和我心中的兴奋、渴望,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学生时,我最佩服那些课上得好,真正能让人过目不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老师。因此,初为人师我就下决心要让所有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备课,设想如果自己还是学生,这一节课我该怎么学,希望老师怎么讲;我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努力做到准确、清晰而又简洁。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力求透彻、到位,作业总是及时批改,常常进行面批,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和在意。这样,我的课渐渐由生涩到成熟、由平淡到时有精彩,我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常能名列前茅。学校也常常安排我开设面向校内外的公开课。学生及家长不仅接纳了我,还喜欢上我这个“娃娃头”了。
回想我奋斗、成长的历程,生命因奋斗而丰盈,我的奋斗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教育教学改革和班集体建设,无论哪方面的工作,我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长出精神与本领来。我相信,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过硬的本领,才能成就我的理想: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30多年,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围绕教与学的关系去探讨、去实验,主要侧重于对“学”的研究,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到“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从“主体性教育研究”到学生学力的形成及评价的研究等,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通过“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和“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基本形式,凸显以学论教、教为学服务、教与学统一的教学观,让学生沿着自学—学会—会学—学力的方向发展。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力发展为旨归,形成了“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真正得到了落实,数十年的科研经历,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首先,必须有敏锐在线年代,教师“满堂灌”盛行,我也跳不出这个“怪圈”,一味地认为学生是靠老师教会的。老师多讲,学生多得;老师少讲,学生少得;老师不讲,学生就可能无所得。受这一理念的支配,我迷信于“讲”的功能,教学过程中着重在“讲”上下功夫,但效果却让我迷茫。我决心通过探索,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决定先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由单纯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作为基层老师,我每天几乎全泡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试、去摸索、去闯新路。
我在观察学生做操动作和随机跟踪学生学习状况中逐渐体会到,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下学会的。因此我就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功夫,先是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结果学生任务多、负担重,身心负荷有限度,效果不太好。我进一步实践、研究,认识到学生要学会就要讲究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学会。于是我就在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功夫。这就是我最初进行的“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的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领导专家的支持鼓励下,我的研究初战告捷,不仅有效改进了教法、学法,还获得了“江苏省普通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后来,我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的探索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这个科研“门外汉”一下子尝到了教改的甜头,从此更坚定了科研兴教的信念。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立场。改革实践使我逐步意识到,教终究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努力焕发他们的生命力、学习力和发展力,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认定,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把学习的权利、空间、机会等还给学生,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与完善自主学习,这就有了“自学”这一“原点”,后来也成为我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整个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再次,需要不断精进与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封闭的个体学习还需要走向开放的群体,个体的学习还需要融入合作学习,融入师生、生生等所构成的交往活动中。在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我从中“离析”出另外两个重要的元素,这就是“议论”与“引导”。至此,我把教学改革实践的框架建立在“自学·议论·引导”的基石之上,并于不久后正式提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命题。由此命题出发,我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题化,先后涉及教学结构、学程导进、学力的形成与发展、“三学”(学材再建构、学程重生成、学法三结合)等核心概念,10多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都紧紧围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展开。随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由课题产生的研究成果也陆续面世,专著从《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 教学法》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再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从中也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由学科到普适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的过程。
我和团队坚持40多年磨一剑,没有朝令夕改、见异思迁,不做“学究式”的概念推演和“书斋式”的坐而论道,而是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矢志不渝,瞄准一个方向—“自学·议论·引导”,抓住一个“牛鼻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扎实一个根基—课堂教学实践,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成为我的执着信念和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也逐步树立起一种价值观念:学好数学,学好知识,创造性学习,增强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也“长”了起来,这就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双向奔赴”。
为师67年,没有掉过一堂课,也没离开过班级,在班主任实践历练中涵养我的精神品格。我一直相信,教育与教学从来不可分割,我更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我深刻认识到,从来不存在没有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学科教学是不够的,如果要更好地体现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就应该争取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打成一片,对学生最了解、最理解,而了解和理解学生所需、所行、所思是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班主任工作是“触及心灵的足音”,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伴随他们心灵成长的途径,也能让自己站在生命高度提升人生境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以“大姐姐”的情怀与学生相处,促膝谈心,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这批学生现在已年过六旬,但每每遇到他们,他们总会深情地说:您带领我们事事争上游、争先进,这种作风、这种精神后来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20世纪70年代起,我以“母亲”的博爱情怀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帮助学生纠错,指引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自强不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到了退休年龄,南通市政府希望我不要退休,坚持在学校干下去。当时我已经是奶奶辈的班主任了,我更加理解和宽容学生,用“心”教育学生。我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生理发育、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不仅关心“他育”,也关心“自育”;既关注学生的校内生活,也关注学生的校外行为。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做到:一是与时俱进,努力消弭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二是努力与学生保持精神上的同一个“沸点”,与学生合奏协奏曲。三是从“心育”开始,走进学生心灵,努力做“学生心灵的按摩师”。四是把“自学·议论·引导”引入班主任工作,努力让教学法融入班级生活之中,并升华为育人艺术。我倡导学生自主、自理、自律、自治,引导学生共同商讨、分担班级事务,并努力在他们最需要成人引路的时候给予他们适时的点拨……由此形成了“自育·互惠·立范”班主任工作艺术,达成了学科育人、班级育人的“双螺旋”共进。五是更注重以身作则、责任担当,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和向善向上的精气神滋养、感化、教育学生。让学生带着精神走,而不让一个学生带着“病”走;让学生带着理想走,而不让一个学生装着“小我”走;让学生带着能力走,而不让一个学生仅背着分数走。2021年《班级育人主题班会36课》出版,2023年“班级育人60年”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此,我成为全国两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第一人。
我以为,“大先生”之“大”包含大学识、大风度、大格局,更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时代精神。从教67年,我竭力朝这个方向努力。结合我的成长经历,我以为要成为有影响的“大先生”,引导青年教师成长应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乐于奉献的大爱襟怀。有人说,我把自己的“爱”分为了两半,一半给了孩子,一半给了孩子的老师。其实,这话说对了一半。教育之爱是不可以分割的,我要爱更多的孩子,但精力有限,生命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传递给这些孩子的老师,让大家共同去演绎师爱、拓展师爱,以实现“大爱无疆”。这种“爱”的传递,可以产生强烈、持久的“聚变”效应。
二是“咬定青山”的实践自觉。实践出线年来,我切实做到了“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结果即成果”。我的课题研究有文献的检索、资料的积累、专题的研讨、活动的展示等,而更多的是在课堂、在数学教学的实践田野中,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田野研究”。它是通过蹲守课堂,通过观察、调查、测量、试验、总结得来的,是来自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情境。成名后,我始终坚守在启秀中学—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始终不脱离讲台的原因,一方面因为课堂是教育科研之源、科研成果之本,更是价值之体现;另一方面还是那句话,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一辈子平凡,选择了一辈子纯粹,“咬定青山不放松”反而更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而这一切我都传递给了青年教师。
近年来,我给青年教师上公开课超过500节,应邀到外省市上示范公开课260多节,还先后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开放大学、江苏教育电视台、人教学习网等拍摄教学实录、讲座290多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播放产生了巨大影响。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教青年教师上,在我的周围形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助力他们在基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层面展翅飞翔。
同时,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之时,是我笔耕的时刻。我先后出版了100多万字的12部专著,撰写了近100篇70余万字的论文,我期待这些文字能代替我给更多人带去启发。
三是胸怀全局的更高追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边实验边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历了由数学学科拓展到所有学科、由启秀中学拓展到南通市区中学乃至全市的跨越。2006年,南通市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2013年升格为“江苏省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总结研究、推广我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探究新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策略,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培训服务。每次培训我都亲自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学员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同时我还走进学员的学校,听随堂课、评课。2011年以来,我与乡村百名教师手牵手带教。10多年来,“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已培训了20多批5000多名教师。我的“班级育人60年”成果已通过各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各地教师在学习教学法的同时更学到了班级育人的艺术与智慧。培训班不仅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在我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下,提高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已有数十名受训教师被评为正高级、特级教师和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的还走上了县、市、省或全国教学评比的领奖台。
我不顾年迈劳累,先后深入到26个省份举办教育教学改革讲习班、培训班,广泛宣传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和教学技艺,造就了一支优秀团队。
为更好地推广教学创新成果,更多地培养青年教师,2013年在南通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又领衔成立了“李庾南实验总校”,现已发展了9个实验区、400多所实验学校。201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在江苏南通成立“自学·议论·引导”研修与推广中心,在全国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成果。尽管我已到耄耋之年,但“不坠青云之志”,每次大型活动都亲自做报告、上示范课,其中有两次不幸骨折,但仍坚持上完课才忍着剧痛去医院。成果推广、教师研训不仅是向青年教师传授“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熏染和传承,理想和力量在研修与推广中生根发芽,一大批青年教师“长”出并坚定了做一名好教师的职业信念和理性自觉。
从教67年,“要长出精神与本领来”一直都是我做事的动力,我也希望把这份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和青年教师。同时,我也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舞台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生活在学生中,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人民教育》2024年第17期,原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长出精神和本领来——从教67年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