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遇见周海媚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大幸运星欧娱乐

  少年励志营     |      2024-09-06 21:21

  周海媚最令人怀念的,恰恰是她顾盼生情中的流动之美,就像《吻别》的MV里那样。

  1985年,还不满19岁的周海媚参选港姐。青涩懵懂的她并不适合选美舞台,早早遭到淘汰。但她的灵动气质却让TVB直接与之签约,进入无线艺员训练班,同年便参演大戏《杨家将》。

  只有6集的《杨家将》,是TVB18周年台庆剧,集中了刘德华、梁朝伟、黄日华、苗侨伟、汤镇业星欧娱乐、曾华倩、刘嘉玲、戚美珍、毛舜筠、杨盼盼、龚慈恩、商天娥和谢宁等一众年轻人,还有周润发、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和张曼玉等客串。周海媚饰演的是活泼率直的杨九妹,在一众演员中显得青涩。

  那时的香港,正在希望与困惑并存之时。1986年,黄霑填了一首与周海媚无关的《当年情》,歌词中有“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过明媚晴天”的励志句子,这是《英雄本色》的主题曲,片子已成集体记忆。

  香港黑帮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辉煌并非偶然,它与社会走向以及鼓励个人奋斗的经济模式隐隐契合,《英雄本色》便隐含苍茫与救世情结。

  也是这一年,全港收视率冠军剧集被《流氓大亨》夺走,虽然题材不同于《英雄本色》,但同样铺陈人生之变幻,并最终将命运紧握我手。周海媚饰演的方学宁难逃悲剧命运,也成就了她第一个堪称符号的银幕形象。

  大时代的种种交错,造就了港娱最璀璨的时光,周海媚恰逢其时。在《流氓大亨》之后,她凭借《义不容情》走红,成就了“全港情人”的美誉。

  之后便是《回到未嫁时》与《今生无悔》。在那个没有视帝视后评选的年代,她连续三年被选为“香港地区最受欢迎女演员”。

  内地70后和80后对《流氓大亨》与《义不容情》多半是后知后觉,1993年的《吻别》MV则是“新鲜滚热辣”的第一时间接触。

  《吻别》专辑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张,创下无数纪录,张学友与周海媚合作的MV也在音像店与电视台上不断滚动,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MV里的周海媚顾盼生情,许多少年男女甚至将之视为启蒙。

  1994年,周海媚出演《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气质清冷,当得起“史上最美周芷若”的评价。

  周芷若看似柔弱、实则刚强,内心为情所困,又有决绝一面的形象,似乎也最契合现实中的周海媚。

  周海媚有遗传的叛逆基因,她的父亲是满族人,生于广东,年少时家里包办婚姻,给他配了个满族姑娘,他坚决不肯,直接逃婚。周海媚从小如假小子一般,直至参选港姐,才第一次穿上高跟鞋,留起长发。

  她的任性多少也影响了工作,虽然在TVB呼风唤雨,但当她想跳出舒适圈,转战电影时便受了挫。

  当时的香港娱乐圈实在是神仙打架,周海媚的美,只能说与一众美人各擅胜场,戏路也窄。加上她不喜应酬,一度一两年都接不到工作。

  前往台湾发展后,即使《倚天屠龙记》大火,她仍然受困于人际关系,只能返回TVB,但也成就了“鬼剧之王”——《大闹广昌隆》。

  不过,之后周海媚不肯与TVB续约,结果《天地豪情》拍着拍着,在48集的当口被编剧“写死”。

  转投亚视,倒是一姐级的待遇,出演大制作《纵横四海》,不过剧情过半,原本作为女主角的她又被写死。当时传言她患上红斑狼疮,后来她也澄清过,说自己与富商伍士荣恋爱,不过这场恋情很快便告结束。

  她和吕良伟在一起,不惜影响事业,也不顾家人反对,但从开始到结束都草率仓促。

  她的一段段情史,最终都所托非人。她曾为了爱情,不顾身边人的反对,从香港迁居北京,但十多年后,最终与比她小7岁的建筑师男友分手。

  她时常在内地剧里做配角,从周芷若变成灭绝师太,更是一度成了热门话题,但伴随的也有不少恶意。

  在她离世后,我打开搜索引擎,前几页里充斥着“五十多岁的周海媚未婚未育,无人敢娶”之类的帖子,那种腐臭气息仿似回到前清时代。

  在不少人眼中,周海媚的年纪只能演别人的妈,只能演灭绝师太,就像一众内地中年女星一样。至于婚育,也被他们视为女性人生的必需,所以有必要为周海媚“送上祝福”星欧娱乐,愿她早日嫁人。

  讽刺的是,人们对旧时香港的怀念并不纯粹出自于灯红酒绿,对港风美人的留恋也非皆因五官身材和打扮。

  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屡创奇迹的经济神话,还有电视剧里一位位职业女性的英姿飒爽和独立之美,才是记忆的内核。

  虽然周海媚似乎很少饰演这样的角色,但仍然在打包的记忆中。这段时间被捧上天的《新闻女王》,不过是这种旧日价值观的一点延续而已。

  而对周海媚的惋惜和希望她早日嫁人的所谓“祝福”,在曾经浸淫于香港文化中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大踏步后退。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电视屏幕上清一色的锥子脸,很难看出区别、比例清晰如流水线的五官,还有故作高明的对白,早已成为全部。

  而周海媚最令人怀念的,恰恰是她顾盼生情中的流动之美,就像《吻别》的MV里那样。

  这种流动之美,曾是香港女星的标配,即使她们的长相各不相同,五官按当下苛刻标准看来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比如邱淑贞的性感是骨子里的,钟楚红的笑容有着无尽的感染力和魅惑,即使被批评为“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的李嘉欣,她的美仍然是流动的。

  许多非珠三角人怀念香港,总少不了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少不了赌神和小马哥,甚至将之作为“混社会”的模板,让自己的匪气增加些许洋气。此外还少不了电视机里普通话配音的港剧,少不了“四大天王”的专辑,还有港式茶餐厅里的鸳鸯。

  每天晚饭时间的香港电视新闻,TVB和亚视每晚各两档剧集,晚上宿舍熄灯后收听的香港电台节目,总有渠道可以见到的香港报章杂志,还有每周六晚翡翠台的劲歌金曲,才是记忆中的香港。

  这是一个赌片和枪战片之外的香港,一个真正多角度呈现的香港。它潜移默化地修正着我们认知与判断。

  我的认知都始于香港,比如社工等职业。在每周一期的《铿锵集》里,我见到了不同行业的兴衰,还有一次次对底层的关注。

  在每晚电视新闻里,每个人都在发声,无关身份地位。那几档脱口秀式的时事评论节目,总有把歌词改成新闻事件的歌声适时插入,让我明白原来新闻不一定要正襟危坐。

  最让我着迷的居然是广告,我有一个设计师朋友,就曾一次次感谢香港,因为若非从小耳濡目染于香港电视广告的创意,就不会走上这一行。

  那时黄霑还未过世,常常在电台节目中嬉笑怒骂。当别人惊叹于《沧海一声笑》的豪气雄浑时,我心里只有电台里的老顽童和报纸专栏上的老“咸虫”。

  从茶餐厅到大排档,从鸡蛋仔到车仔面,从屋邨到街市,换做其他中国城市,都会很忌讳让这一切与摩天大楼、金融中心共存,但香港却甘之如饴。

  在周海媚离去的夜晚,不知为何想起那首老歌《每当变幻时》,想起那句“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当我这代人步入中年,那个璀璨的香港也已成为记忆,每年都要送走几张童年时熟悉的脸。

  又不知为何,想起了电影《每当变幻时》,想起一对街市卖鱼男女的十年。杨千嬅和陈奕迅,多么合拍的组合。1995年的新秀大赛上,二人同台。我早已忘记了前者当时唱过什么歌,却对后者声嘶力竭地唱张学友的《望月》记忆犹新。

  多年后,他们成了天王天后级的人物,当时坐在评审台上的罗文,已是《每当变幻时》里纪念并致敬的一张黑白照片。

  那时候的香港,繁荣与市井,现实与隐喻,乐观与务实,开放与包容,一切都融入于影视音乐和文学中,成为我审美与认知的来源。

  当然,还有那么多与周海媚齐名的美人,各具气质,各擅胜场,总有那么一位,能够成为你心头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