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被媒体称为“中国版霍金”的“轮椅少年”邵镇炜表示,他不希望人们因为他身体的缺陷,就放低对他的期望,将天生残疾的他想当然地当作励志榜样,而是希望人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见解。
1岁那年,邵镇炜被诊断患有“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生活不能自理,衣食住行都得依靠家人的照顾。凭着对知识的渴求,邵镇炜与病魔抗争,同轮椅为伴,努力克服因身体缺陷带来的种种不便,坚持学业。新学期,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我不是你们天生的励志榜样”。很熟悉的一句话。公开场合穿短裙露假肢的西南政法大学女学生谢仁慈,也说过一句相似的话:我并没有做什么非比寻常的事,我只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身体机能,去做想做的事。残疾不会使一个人变得优秀,残疾也不代表着要成为激励你们的对象。
邵镇炜和谢仁慈都拒绝因为自己的残疾人状况,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励志人士,他们不想被“标签化”,只想被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作为一名克服各种困难平等竞争考入一所很不错的大学的青年,邵镇炜有其深刻的思想认知,他试图用自己的呼吁,矫正社会普遍的对残疾人的错误认知:“当残疾人被特殊化成一种象征,我认识到,相比较于我们身体本身的缺陷和病症,我们所居住的社会的看法更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残疾人。”
邵镇炜不介意做一个励志榜样,但我们要超越他的残疾人状况理解他的“励志内涵”,他能用好先天给予他的局限身体条件,后天也足够努力。
人有自我暗示的特殊能力,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即从他(她)者身上汲取奋斗的正能量,特别是从两类人身上尤显明显:不如自己的,比如所谓身残志坚的青少年;比自己优秀且更加努力的。将励志动力寄托在“与人比较”追求心理平衡身上,还不如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奋斗内驱力。如果还原邵镇炜们的励志故事,很容易发现他们的动力来自自身的精神世界。显然,霍金的这句话更能诠释“奋斗”:“长久以来,我一直努力突破自身情况的局限,尽己所能,过充实的生活。我的思想曾环游世界,从极寒的南极到零重力的苍穹之外,都有我思想的足迹。”
长期以来,关于残疾人“身残志坚”励志故事的宣传,与“励志”“奋斗”的真实内涵有偏差。残疾人不是因为身体残疾更加励志,他们所希望的也是在看清自身条件、用好自身天赋的基础上,做一个身心完全充分发展的人,做一个更加能融入社会的人,实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星欧平台。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有相通之处。用好自身的天赋,通过后天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励志的代表,像邵镇炜一样活出自己的人生。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如果说邵镇炜是励志榜样,那绝不是因为他的残疾人状况,而是因为他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和做法,接受已有的,通过奋斗突破阻碍,向着内心的高峰攀登,凭借着永不止步的努力奋斗,在平凡的生活里创造自己的不平凡。不要说什么“身残志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是通用法则。青年当讲好自己的青春励志故事,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星欧平台。(中国青年约评论员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