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孩子们尝试解决一个对于他们而言稍微偏难得的问题,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令人震惊。他们兴奋地说:我喜欢挑战。或是:我希望能有所收获。
但另一些孩子的想法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面对难题是不幸,宛如面对一场灾难,面对难题,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从而早早给自己下了失败的判定。
为什么孩子们的想法分歧如此之大?是智力的因素吗?不是。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那些积极面对困难的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另一部分消极面对的,则是固定型思维。
他们坚信困难是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则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只是盯着眼前的成败。这些孩子以后的成长如何?
如果孩子们考不及格,他们会在下次测试中作弊;挂掉了一门课后,他们会找那些考得还不如自己高的孩子对比,以此寻求心理安慰;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大脑几乎不怎么活跃,他们选择了逃避,没有积极投入;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坚信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得以提升,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大脑在高速运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改正。
孩子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当他们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他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
研究表明,没有接受成长思维模式训练的孩子,在困难的过渡阶段,成绩持续下滑;但那些受过该训练的孩子,成绩则强势反弹,卓有起色。
成千上万个孩子的成长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将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带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迎头赶上。
一些区域的孩子,在学业上长期处在中下游,很多人认为已无可救药。但当教育家将孩子们的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纽约哈莱姆区一所幼儿园的孩子,在一年的时间内,水平测试成绩飞跃到百分之五。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入学时甚至还不会握笔。
一年之内,远远落后的南布朗克斯区的四年级孩子,其标准数学测试成绩攀升至纽约州所有四年级孩子的前几。
在一年至一年半内,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的孩子,成绩从全区垫底到名列前茅。甚至超越了教育资源丰富的“微软”孩子。
以前,努力和困难让这些孩子感觉自己很笨,甚至产生想放弃的念头。但思维改变后,努力和困难让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连接,更强的连接,正是这个过程,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注意不要去表扬他的天赋和才智,而是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表扬他们的努力和策略、专注、坚持和进步。
在学习中,不因孩子做出正确答案而给予奖励,而是奖励过程。这一方法将激励孩子想出更多的策略,身心更投入,当遇到有一定困难度的问题时,他们会展现更为恒久的韧劲。
注重过程的思维模式,会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信,指引他们不断向前,更坚持不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